《新华日报》:言为民所建 策为民所献
发布时间:2013-03-11来源:新华日报作者:陆峰
浏览:0 打印
字号:大中小
盛会观察 “常想一想群众需要政协做什么,政协能够为群众做什么,政协为群众做了什么,自觉做到政为民所议,言为民所建,策为民所献,力为民所出。”全国政协开幕会上,贾庆林主席的这段话入情入理,引发会场内外关注。这不仅是对政协委员认真履职的要求,也是对与会所有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殷殷期许。 2237名全国政协委员,分别来自34个界别,汇聚了各界精英;2987名人大代表,每人都肩负着67万人的重托,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。代表委员们心往何处想,力往何处使,既关系到民主的进程,更关系到民生期盼。 本届两会,人大代表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。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、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比上届有所上升,农民工代表人数比上届有较大幅提高,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比上届有所降低。更多的代表来自一线,就应当更好地为最广大群众建言献策,解难分忧。 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上,角色变了,更需要为国为民的情怀。创富有成的企业家代表,会不会眼光盯着本行业而很少顾及困难群体的呼声?一市一县的领导代表,会不会只从本地一域之视角反映问题提建议?连续参政多年的代表委员,会不会对问题视而不见闭口不言?履新参政的代表委员,会不会因情况不熟悉功课未做够而“没话讲”“还不懂”?所有这些,都是代表委员们面临的履职考验。 为老百姓讲话,为老百姓出力,就需要增强政协事业靠人民的意识,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,不断提高议政建言的质量,避免泛泛而听、草草而看、淡淡而谈;就是要增强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和参政能力,多从全局出发提建议出点子谋思路。治国如治家,都有难念的经。特别是对当前中国社会而言,经济表现令人鼓舞,但环境压力日渐凸显;民生投入有增无减,但提高百姓幸福感依然任重道远。任务越是艰巨,就越需要在两会这个平台上共商国是、达成共识,为公共利益、国家利益多提良策、多谋善举。 我们欣喜地看到,一大批新老代表委员在参政议政的圆桌上,侃侃而谈、身影频现。视角所及,一头是国计,一头连民生。二十出头的泗洪县三庄乡邵道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秋香,是全国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中8名全国人大代表之一。她建议“大力发展农村金融”,因为农民发展种植业、养殖业需要资金,要想贷到5万元也不容易。农民买房房款必须一次性付清,不能像市民一样按揭贷款;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委员,带来了“把电子商务行业打造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新高地”和“对城镇化战略的建议”两条提案。他说,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我国多数行业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,但包括网络购物在内的电子商务却逆势上扬,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。建议抓住电子商务“黄金发展期”,促进形成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,培育内需增长的持久动力;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国玲代表长期关注生态保护,这次提交了“加快推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”、“提升成品油质量、切实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”等多份议案和建议;“老三届”代表、江苏飞达控股集团董事长朱国平,借两会之机向全国企业家发出倡议:要创造财富不要制造污染、要埋头实业不要投机取巧、要承担责任不要推卸义务、要转型升级不要转移资产。他说,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,我们有义务帮助困难职工,扶持弱势群体,投身慈善事业。 有为才能有位、有位更加有为,对于代表委员们来说,这同样是期望和激励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历史告诉我们,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。国家好,民族好,大家才会好。”两会不过十来天,但代表委员们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职、线上线下提交提案议案的渠道始终畅通,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,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,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,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体现价值,两会将为之作证! 袁亚非 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 本报特派记者 陆 峰 |
原载《新华日报》2013年3月5日A3版